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中心 >> 正文

【讲座报道】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高端论坛(Séminaire francophone) 第三十七讲:法国当代文学五十年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8-04-28 [来源]: [浏览次数]: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高端论坛(Séminaire francophone) 第三十七讲:

法国当代文学五十年

2018年4月25日周三下午4点,法国著名作家与文学教授菲利普·福雷斯特(Philippe Forest)先生应邀在北外逸夫楼202教室举办了题为“法国当代文学五十年”的讲座。讲座由北外法语系主任车琳教授主持。

在讲座中,福雷斯特先生分享了他对法国当代文学的洞见,厘清了其发展脉络。首先必须承认,一般而言,由于缺乏观察事物所必需的“距离”,当代文学研究存在一定困难。此外,经院派的文学研究厚古薄今的倾向根深蒂固,学者们倾向于认同已经盖棺论定的作家。近些年,人们对于当代文学的看法有所改变,不再一味贬低,而是试图发现精品,当然,这样的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其次,要想对某一对象进行研究,首先要对其进行界定。那么法国的“当代”文学究竟起于何时?研究者们几乎一致认为,上世纪80年代对法国文学来说是一个转折点。而促成这一转折的就是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罗兰·巴特早期对先锋主义推崇备至,但到了1979年他转变了思想,跳出了“现代性”的局限,为21世纪的文学开辟了道路。这种思想的转变很可能来自于他人生的重大变故,即母亲的去世,从这时起他开始思考自己是否也可以写小说,也可以成为作家,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批评家。同样在这一时期,他历经波折终于进入了法兰西公学,讲授《小说的准备》(La Préparation du roman)课程,凝聚了他对于小说写作的思考和体会。在这部书里,巴特探索了重新进行“传统”写作的可能性,即讲述故事、描写人物、抒发感情、表达思想,并逐渐远离新小说以及抽象的理论性。今天很少有人再去研究巴特早期关于符号学的作品,人们更多地读的是《罗兰·巴特论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 par Roland Barthes)、《恋人絮语》(Fragments d’un discours amoureux)以及《明室》(La Chambre claire),因为这三部作品是他后期文学思想的结晶,是21世纪文学的奠基之作。罗兰·巴特并非唯一转向之人,有很多一线作家或评论家同时进行了类似的文学探索。比如阿兰·罗布-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也投入到新自传的文学尝试中。

福雷斯特先生介绍了法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创作特色,那就是大量出现的自我虚构(autofiction)作品。“自我虚构”一词是由法国作家、批评家塞尔日·杜布罗夫斯基(Serge Doubrovsky)于上世纪70年代末创造,至90年代得以流行,被学术界、媒体、作家、评论家广泛运用,势头之盛,甚至可以被视为一个流派。狭义而言,只有塞尔日的小说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我虚构;但广义而言,大量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都可以被看作自我虚构,即一种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创作的小说写作形式。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经历的挫折、创伤、死亡以及私密生活往往是写作的源泉和主题。所以有人指责自我虚构带有明显的自恋和自我中心主义的痕迹,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必须指出,真正伟大的作品即便源于自身经历,也是超出了个人经验并具有普世价值。

这类小说的一大贡献是让被先锋派、结构主义、超现实主义等驱逐出去的现实主义,以一种新的面貌回到文学领域。现代的读者也很喜欢阅读这些与现实有关并且表达心声的作品。有人认为现实主义的回归是一种进步,也有人认为是一种倒退,福雷斯特先生认为两者都有道理,因为这类文学作品确实鱼龙混杂。回归现实还有一种重要的写作方式就是历史小说的再度发掘。小说可以讲述过去,但更应该讲述当下,这是巴尔扎克那个时代的现实主义就想要实现的。那么当今又有什么基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而写成的小说呢?我们生活的时代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值得书写,比如经济危机、恐怖主义、后工业时代等等。弗朗索瓦·邦(François Bon)的《工厂出口》(Sortie d’usine)关注了工人阶级的生活;米歇尔·维勒贝克(Michel Houellebecq)的《基本粒子》(Les Particules élémentaires)则重点关注了中产阶级两性关系问题;克里斯蒂娜·昂戈(Christine Angot)的《非常关系》(L’Inceste)关注的焦点是女性;安妮·艾尔诺(Annie Ernaux)的《岁月年华》(Les Années)关注了社会阶层发生改变的社会群体。

小说可以描述此地,也可以憧憬别处。这是法国文学的另一种传统——对异域的兴趣。当代文学同样实现了对这一主题的创造性回归。福雷斯特先生再次列举了一些优秀作品,比如他本人的作品《然而》(Sarinagara),勒·克莱齐奥(Le Clézio)的《沙漠》(Le Désert)等。最后,福雷斯特先生提及了三本针对写作本身展开思考的当代作品即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的艺术》(L’Art du roman)、菲利普·索莱尔斯的(Philippe Sollers)的《纽约观》(Vision à New York)和帕斯卡·基尼亚尔(Pascal Quignard)的《游荡的影子》(Les Ombres errantes)。

讲座最后,车琳老师代表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向福雷斯特教授赠送了《当代外国文学纪事1980-2000》法国卷,该书是由我系文学方向教师团队完成的国家社会基金重大项目的子项目成果,呈现了20世纪最后20年法国文学的全貌,收录了556为法国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在1980年至2000年间出版的848部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和理论批评著作,其中收录了菲利普·福雷斯特教授的3部作品——《超现实主义运动:诗歌、小说和戏剧》(Le Mouvement surréaliste: Poésie, roman, théâtre)、《原样派史话》(Histoire de Tel Quel)和《永恒的孩子》(L’Enfant éternel)。

(秦怡然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