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中心 >> 正文

【讲座报道】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高端论坛第十八讲——话语记忆:身份的重要构成要素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6-11-23 [来源]: [浏览次数]:

2016年11月14日周一下午两点,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INALCO)语言与身份多样性研究所(PLIDAM)主任托马斯·森德(Thomas SZENDE)教授应邀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东院主楼235教室做了题为“话语记忆:身份认同的重要构成要素”(Mémoire discursive : composante identitaire majeure)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我系傅荣教授主持,来自北外、人大、对外经贸大、首都经贸大、北京城市学院的法语师生参加了报告会。

     讲座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森德先生列举了一句法国人的餐桌用语,并分析其表达与中文的差异,从而引申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在每一种语言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或几个字词来窥探出其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字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要超过文字意义本身。随后,托马斯先生结合个人经历,提出了自己对外语学习的看法。学习一门外语并不能仅仅依靠工具书、教材等。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个瓶颈期,在这段期间我们可能会停滞不前,此时我们应重视思考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第二部分,森德先生列举了一系列生动的例子,通过展现同一个现象在不同语言中的表达的差异,揭示了语言参与身份构成的三个要素:默契(connivence), 偏好(préférence)与干扰(interférence)。默契意味着在不同的语境同一句话有不同的意思,语言的使用要在恰当的时刻才能表达出准确的意思。第二个要素意思是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偏好,我们总是会做出选择,这就分别有了高频和低频使用的表达。“干扰”是说语言运用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干扰因素,比如母语的影响。

     第三部分,森德教授又列举了谚语、指示牌语等在不同语言的表达,提出每一个社会群体都有共同的文化认知,基于这种文化认知,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意思。同样,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逻辑和表现方式,翻译需要注意。森德教授认为,学习外语不仅要了解语言系统,遵守语法等规则,更要了解语言组织的方式和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讲座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师生们积极参与了互动。

刘念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