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中心 >> 正文

【讲座报道】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高端论坛第十四讲 ——中国形象在法国的变迁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6-05-04 [来源]: [浏览次数]:

   2016年4月18日周一下午3点,现任法国《观点》(Le Point)周刊驻华记者、法国新闻界最高奖项“阿尔伯特·伦敦奖”获得者蒲浩琳女士(Caroline Puel)应邀在北外图书馆三层学术报告厅为我系师生做了题为“中国形象在法国的变迁”(Le changement de l’image de la Chine en France)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冠名讲席教授、法语系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心主任丁一凡老师主持。

    蒲浩琳女士以个人经历作为讲座的开场。她于1984年作为法国驻华大使馆的实习生来到中国,发现中国的实际状况与西方媒体报道以及各类书籍展示出的中国大为不同。如今,她从事外交及新闻工作已30余年,并潜心写作,致力于让更多的法国人了解真正的中国。    讲座分为三个部分。蒲浩琳女士在第一部分以时间为线索,分析了从13世纪到20世纪中法之间的交流。当时,因缺乏关于中国真实有效的信息,西方国家难以建立对中国准确的印象,或者是建立了错误的印象。

    在第二部分,蒲浩琳女士分析了西方媒体在中国的发展状况以及法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改革开放以来,法国媒体在中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世界报》、《费加罗报》和《观点》杂志等法国媒体陆续在中国开设报社。    1990至今,受经济发展、外交政策、利益冲突和文化差异的影响,法国对中国的看法变化较大,不同时期消极看法和积极看法交替占上风。今天的法国人对中国文化充满好奇,但对中国的了解有限。法国人重视中国在经济上的重要地位,认为中国在欧洲的投资能带动欧洲国家经济发展。但法国人也因中国内部存在的人权、环境和贪污问题而对中国存在消极印象。    在第三部分,蒲浩琳女士对法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进行了总结,从法方和中方两个不同角度分析了原因。总体来说,法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是比较消极的,但是随着中国和法国新一代年轻人逐步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通过中法双方的共通努力,这种传统思想的限制必然被打破。

    在问答环节,大家积极参与互动。蒲浩琳女士解答了现场老师同学们的提问,进一步分析了法国人对中国存在成见的原因、法国人对中国媒体的看法和法国人对民主的看法等问题。

侯楠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