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友之家 >> 校友风采 >> 正文

【校友风采专栏】刘洋:风景在路上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05-04 [来源]: [浏览次数]:

【校友风采专栏】简介

光阴似箭,北外法语系自1950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近70个春秋,培养了约4000名毕业生。校友们工作在世界各地,其中不乏各行各业的杰出人士:政府机构和国际组织里活跃着他们勤恳工作的身影,工商界、企业中有他们大展宏图的英姿,学术界也传播着北外法语系的桃李芬芳……无论身处世界上的哪一个角落,无论在哪个行业辛勤奉献,他们都是法语系和北外的骄傲!

从今天开始,法语系官网和微信公众号将推出系列访谈《校友风采》。我们邀请您跟随法语系毕业生的脚步,一同走进他们多彩的工作与生活,了解他们与法语的邂逅故事,分享他们的人生感悟,聆听他们对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敬请期待! 

(注:校友顺序不分先后)

法语系

二零一七年五月

刘洋:风景在路上

人物简介:刘洋,北外法语系1997级校友。从事能源和气候政策和经济学研究,任国际能源署研究员、国际能源经济学学会成员、北京能源协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和经济学学士,巴黎高等商学院(HEC)风险管理硕士,巴黎综合理工大学(Ecole Polytechnique)经济学博士。

刘洋

回顾刘洋过去二十年的人生路,专业领域从法语、翻译到经济、能源,工作环境从政府、企业到如今的国际组织,路途蜿蜒曲折,风景却多姿多彩。纵然有些许转变,但这条路的大方向却始终未变,自始至终,刘洋都知道自己要走向何方。

选择一件事情要坚持下去”

高中时代作为理科生的刘洋,自称是个理科生里的文科生,爱好外语、语文和数学,高考报志愿时,因为对法国文化的兴趣选择了法语,踏进了语言学习的殿堂——北外。回忆起当初在北外度过的校园时光,他爽朗一笑,提到北外的学风很好,同学们的学习态度都很认真,学外语的人思维开放,校园的文化多元性很强。

回忆起本科学习法语的历程,刘洋很谦虚。“我的语言天赋虽不算差但也不算特别好,当时同班很多同学都比我学得快,开始入门的时候我成绩并不突出,但是大三大四的时候我的某些方面像笔头、综合性思维都发挥的好一点了,所以说最后的成绩还可以。”学语言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正如刘洋所说:“要坚持,选择一件事情要坚持下去。”

外交部——事业起步的平台

本科毕业阶段,刘洋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外交部的考核,在历经提前入部培训和严格的层层选拔后成为那年在翻译司仅留下的四人之一。因成绩排名靠前,他一开始就被分到了翻译司。在翻译司的一年,刘洋不仅外派非洲,磨练了法语水平,还得到了一次转变工作内容的机会。当时中国驻摩洛哥大使缺少一个法语翻译,而他因为法语水平好,经司长推荐得到了这个机会。再后来,他离开了翻译司,参与到外交部其他类型的工作。

他说:“翻译在外交部还是非常小众的,外交部的主流是行政事务、国别政策、双边多边关系访问、合作项目等等这类工作。翻译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语言和综合能力都需要经过长期特别的培训才能达到给国家领导人翻译的水平。”

尽管最终选择离开外交部,但刘洋回忆起这段经历他深感受益匪浅。虽然他如今的工作早已与法语没有太多关联,但他现在仍然有着专业口笔译的水平,这些都得益于翻译司的磨练。不仅如此,外交部还给了年轻的他一个不可多得的平台,不仅让他开阔了眼界,还培养了他在工作中严谨认真的态度。

巴黎—西非—巴黎

尽管在很多人看来外交部的工作发展好又体面,但刘洋还是选择了辞职,远赴巴黎到HEC(巴黎高商)读风险管理硕士。对他而言,外交部虽有其风光的一面,但只做事务性的工作并不是他想要的。他坦言自己有很强的求知欲,在外交部工作让他发现了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正是对知识的渴望敦促他远赴异国继续深造。

硕士学业结束时,刘洋得到了一份西非开发银行的工作,做一个关于筹划可再生能源投资资金的项目,由此开始接触到能源领域。

刘洋对非洲似乎怀有特别的情感,他笑言其实自己争取的第一份合同是非洲兄弟给他的。因之前外交部外派的经历,西非的土地对他而言不算太陌生,多哥、加纳、科特迪瓦、塞内加尔,都是他曾走过多次的地方。然而他这一次的到来和此前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他的身份变了,成为了一个直接参与者,帮助非洲兄弟进行投资,分析他们的国情,在此过程中也实现了他的个人价值。他所学的经济知识也不仅是停留在政策层面,而是更多的在商业层面了。对于刘洋而言,这是十分宝贵的一段经历,比外交部的工作经历丰富得多,也更有挑战性。扎根在西非的几年让他对那些遥远的国家有了更近距离的观察,因而他也得以更直观地了解这个世界。

合同期满后,刘洋离开非洲回到巴黎,到法国Capgemini咨询公司做电力行业投资决策类的工作,这是他工作上的转型——从政府到企业。谈到个中差别,刘洋以所在行业为例说道:“从政府转到企业,在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上都是另一种感觉,政府里是政策、事务上的事情,而企业则关注如何商业盈利、作为投资决策者如何做决定、要考虑哪些因素做战略决策等等。但很多事情都是相通的,比如能源类企业部门受到政策影响,它不可能完全脱离政府,还是要根据产业政策做投资决策。”

重拾学术之路

在Capgemini工作几年后,刘洋再次辞职重归学业,去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那时他已经工作了十几年。这个选择看似意外,却也自然。

刘洋坦言自己当年没想过读博士,感觉做学术很遥远,但工作后的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有一定专业高度和分析能力的工作自己还不能胜任,加上好奇心的驱使,他萌生了继续深造的想法,选择经济学是他的兴趣所在,也是他工作中的需要。

其实早在中学时代,刘洋就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喜欢看经济学类的杂志,了解这些信息时会有热血沸腾的感觉,那时我在心里已经有那种想法了,想着以后有合适的机会要在经济方面深造。”他对经济学的热爱从来未断,本科在北外时他就辅修了经济学双学位,之后读研以及在西非和巴黎的工作也都与经济学相关。

然而博士攻读之路遍布荆棘,做学术的过程确实是种考验。刘洋感慨,真正的博士学术训练比自己开始的想象要难得多,要查阅大量的文献,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完善和创新,“其实开始时我有些低估了(做学术的难度),但是好在我的问题导向非常明确,所以我是带着问题去找方法、读文献。漫无目的的话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刘洋的时间观念很强,他想着尽量用最短的时间、用严谨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他确实做到了。三年半就拿到博士学位,答辩时已发表五篇论文,如此硕果也大大出乎了刘洋自己的预料。

“一年多后取回经济学博士证书,十五年前走出大学时一心要步入社会,从外交到企业,从国内飘到海外,一直未曾想过要执著追求学术上的成功,可每每都在职场沉淀后选择继续学业,回头看看风景都在路上。”拿到博士学位后,他在朋友圈写下了这句话。

工作与求学交错并行的慢慢长路,一路走来,各种艰辛只有自己知晓。幸福的是,如今刘洋早已跨过了高门槛的考核,作为国际能源署的一员,从事着自己热爱的事业。

兴趣和规划很重要”

采访后期,我问及法语和就业的问题,刘洋提到很多。他认为现在这个时代有太多外语优秀的人,仅仅依靠外语很难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学好外语相当于打开了另一扇门,让我们可以看到更广阔的世界,给予我们更强的逻辑思维。外语是一种能力,我们要发挥这种外语优势去猎取更多的专业知识。他希望我们能在校园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做好长远的规划。

“很多事情我们能够做下去大部分是靠兴趣的支撑,兴趣和规划很重要。在学校里有时候我们很难知道自己的兴趣,规划就更谈不上了,但我们可以多接触一些周围成功的人,去企业里做实习,知道别人在做什么,知道各个工作都是做什么,再去发现自己适合做什么。以兴趣为导向,了解自己的兴趣,然后朝这个方向努力,在一个领域里要做到专和好。你们还年轻,可以尝试多做一做,多看一看。”

“不要把自己的人生想象的一成不变。如果希望人生丰富一些,可以试着去开创,把握住大方向,走快行道或是山路都无所谓,走得快点慢点也都没关系,只要我们享受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就好。”在这温和沉稳声音中,我听到了隐含着的坚定的力量。

文/周清玥